读知识首页 >> 医疗健康 >> 知识详情

抗生素使用的三大原则

2025-07-01

抗生素使用的三大原则主要包括:

抗生素使用的三大原则

1.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患者生理状态(如肝肾功能、年龄、妊娠等)及本地细菌耐药监测数据,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性高的抗生素。例如:

- 明确病原学诊断: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致病菌,避免经验性用药的盲目性。

- 考虑药物特性:如青霉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效果显著,而三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菌覆盖更广。

- 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产生和肠道菌群紊乱风险。

2. 规范用药剂量与疗程

- 足量足疗程:剂量不足易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性,疗程不足可能引起复发。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通常需5~7天,而骨髓炎可能需要数周。

-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原则:根据抗生素类型(时间依赖性如β-内酰胺类,浓度依赖性如氨基糖苷类)调整给药间隔和剂量。

- 特殊人群调整: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使用万古霉素,儿童避免使用喹诺酮类。

3. 遏制耐药性与不良反应

- 严格掌握适应症:病毒性感染(如普通感冒)禁用抗生素,手术预防用药需遵循指南(如术前0.5~1小时给药)。

- 联合用药指征:仅限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混合感染或耐药菌(如结核病需多药联用)。

- 监测耐药性:建立院内耐药菌监测体系,推广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限制级、特殊级)。

扩展知识

抗生素耐药机制:包括灭活酶产生(如β-内酰胺酶)、靶位改变(如MRSA的PBP2a)、外排泵激活等。

附加损害: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艰难梭菌感染或真菌二重感染。

全球行动:WHO提倡“同一健康”策略,涵盖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的抗生素管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多学科协作,结合微生物学、临床药学与感染防控措施,以延长现有药物的有效性。

标签: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