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呼吸系统防护指南
雾霾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PM2.5、PM10等)与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混合形成的污染现象,对呼吸系统危害显著,可能引发或加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炎等疾病。以下为科学防护措施:
1. 减少户外活动
• 雾霾天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早晨和晚间污染高峰时段。
• 取消高强度户外运动,如跑步、打球,避免呼吸频率加快导致污染物吸入量增加。
2. 正确使用防护装备
• 选择符合中国GB/T 32610-2016标准的KN95或N95口罩(过滤效率≥95%),确保密合性。普通棉布口罩无效。
• 口罩需每日更换,潮湿或污染时立即废弃,重复使用会降低防护效果。
3. 室内空气净化
• 关闭门窗,使用HEPA滤网空气净化器(CADR值≥300m³/h为宜),定期更换滤芯。
• 室内增湿可促进颗粒物沉降,但湿度需控制在40%-60%以防霉菌滋生。
4. 个人清洁与饮食调节
• 外出归来立即用生理盐水漱口、清洗鼻腔(可用洗鼻壶),减少污染物残留。
• 增加富含维生素C(柑橘类)、维生素E(坚果)、Omega-3(深海鱼)的食物,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
5. 特殊人群强化防护
• 儿童、孕妇、老年人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严格避免外出,必要时配备带呼气阀的防护口罩。
• 慢性病患者需备齐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并监测症状变化。
6. 关注空气质量数据
• 通过官方平台(如生态环境部官网)实时查询AQI指数,PM2.5浓度>150μg/m³时启动防护措施。
7. 长期健康管理
• 吸烟者需戒烟,烟雾会加剧雾霾对肺部的损伤。
• 定期肺功能检查(尤其高危人群),早期发现异常。
雾霾中的超细颗粒物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心血管疾病、肺癌风险相关。防护需结合物理阻隔、环境控制和健康干预,多维度降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