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常见癌症的早期筛查指南及相关扩展知识:
一、肺癌
1. 高危人群:年龄≥50岁,吸烟史≥20包年(如每天1包×20年),或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气等)。
2. 筛查方法:低剂量螺旋CT(LDCT),每年1次。胸片和痰细胞学检查不推荐作为筛查手段。
3. 扩展知识:研究发现LDCT可降低20%肺癌死亡率。若发现肺结节,需根据大小、密度进一步评估(如3个月后复查或PET-CT)。
二、乳腺癌
1. 一般人群:
- 40~44岁:可选乳腺超声或钼靶(根据个体风险)。
- 45~74岁:推荐每1~2年1次钼靶联合超声(致密型乳腺需加MRI)。
2. 高危人群(BRCA基因突变、家族史):建议25岁起每年MRI+钼靶。
3. 注意事项:自检不能替代影像学检查,约20%乳腺癌钼靶漏诊(需结合触诊)。
三、结直肠癌
1. 筛查方案:
- 粪便潜血试验(FIT):每年1次,阳性者需结肠镜确认。
- 结肠镜检查:金标准,每10年1次(无异常);若发现息肉,根据病理调整复查间隔(如腺瘤3~5年)。
- 其他选项:粪便DNA检测(如Cologuard)、CT结肠成像。
2. 高危人群: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需更早(发病8年后)开始筛查。
四、胃癌
1. 地域差异:中国为高发区,尤其西北、沿海地区。
2. 筛查手段:
-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比值+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初筛工具。
- 胃镜检查:高危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家族史)每2~3年1次。
3. 关联因素:Hp感染是Ⅰ类致癌原,根除治疗可降低39%胃癌风险。
五、肝癌
1. 高危人群:乙肝/丙肝携带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2. 筛查方法:
- 腹部超声:每6个月1次。
- AFP(甲胎蛋白):敏感度仅60%,需联合异常凝血酶原(DCP)或AFP-L3提高检出率。
六、前列腺癌
1. 争议点:PSA筛查可能致过度诊断(无症状进展缓慢者),需个体化权衡。
2. 推荐方案:
- 50岁以上男性:与医生讨论PSA检测利弊。
- 高危人群(非裔、家族史):45岁起筛查。
七、宫颈癌
1. 筛查技术:
- HPV检测:优先推荐(敏感度>90%),每5年1次。
- TCT(液基细胞学):每3年1次,30岁以上可联合HPV检测(双筛)。
2. 预防措施:HPV疫苗接种(9~45岁)可降低70%发病率,但仍需定期筛查。
八、食管癌
1. 高发地区:河南、河北等“食管癌带”,需针对性筛查。
2. 内镜策略:
- 色素内镜(卢戈液染色)或窄带成像(NBI)可提高早期检出率。
- Barrett食管患者需定期监测(每2~3年)。
关键补充:
遗传风险评估:约10%癌症与遗传相关(如林奇综合征),基因检测可指导筛查方案。
假阳性处理:筛查异常需多学科会诊,避免过度治疗(如前列腺穿刺阴性率可达75%)。
成本效益:中国部分项目(如城市癌症早诊早治)提供免费筛查,可优先参与。
癌症筛查需结合个体风险、医疗资源及技术条件综合制定,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