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预防措施需从多维度入手,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营养补充及医学干预:
1. 钙质摄入
每日推荐摄入量:成人800-1200mg,青春期、孕期及50岁以上女性需增至1200-1500mg。高钙食物包括乳制品(牛奶、酸奶、奶酪)、深绿色蔬菜(芥蓝、苋菜)、豆制品(豆腐、豆浆)及坚果(杏仁、芝麻)。钙片补充建议分次服用(每次≤500mg),搭配维生素D以提升吸收率。
2. 维生素D补充
血清25(OH)D水平应维持在30-50ng/mL。天然来源为日光照射(每日15-30分钟,暴露面部与手臂),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蛋黄、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中老年人及高纬度地区居民建议每日补充800-1000IU,肾病患者需活化维生素D(如骨化三醇)。
3. 抗阻与负重运动
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的运动可刺激骨形成。推荐项目:
负重运动:快走、慢跑、楼梯训练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强度为最大肌力的60-80%)
平衡训练:太极拳、瑜伽(降低跌倒风险)
避免久坐,游泳和骑车对骨骼刺激较弱,需搭配其他运动。
4. 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平衡
每日蛋白质摄入1.0-1.2g/kg体重,过量(>2g/kg)可能增加钙排泄。注意补充镁(全谷物、香蕉)、锌(牡蛎、牛肉)、维生素K2(纳豆、发酵食品)以促进骨胶原合成。
5. 危险因素控制
戒烟:尼古丁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限酒:每日酒精摄入≤15g(约350ml啤酒)
减少:每日咖啡<3杯,避免与高钙食物同服
慎用药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需监测骨密度
6. 跌倒预防
家居环境需充足照明、防滑地板、浴室扶手。视力校正、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高龄者建议使用髋部保护器。
7. 骨密度监测
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每1-2年进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DXA),重点关注腰椎和髋部T值。骨量减少者(-2.5<T值≤-1.0)需强化干预。
骨质疏松的病理基础是骨微结构破坏,早期预防可降低髋部骨折风险50%以上。从青年期开始积累骨量峰值,30岁后每年骨量流失约0.3%-0.5%,围绝经期女性年流失率可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