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首页 >> 医疗健康 >> 知识详情

孩子发烧,家长该怎么做?

2025-07-06

当孩子发烧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步骤:

孩子发烧,家长该怎么做?

1. 测量体温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测量腋下、口腔或直肠温度(肛温最准确)。腋温≥37.3℃或肛温≥38℃视为发热。避免使用水银体温计以防破碎风险。

2. 观察伴随症状

注意是否出现咳嗽、呕吐、皮疹、精神萎靡、抽搐或拒绝饮水等表现。若出现高热(>39℃)、持续发热>3天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3. 物理降温

体温<38.5℃且精神状态良好时,可采取:

- 减少衣物,保持环境通风(室温22-24℃为宜);

- 温水擦拭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或冰水;

- 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4. 药物干预

体温≥38.5℃或伴有不适时,按体重服用退热药:

- 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以上适用,间隔4-6小时/次,24小时≤4次);

- 布洛芬(6月龄以上适用,间隔6-8小时/次,24小时≤3次)。

避免阿司匹林(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和交替用药。

5. 特殊情况处理

- 热性惊厥:让孩子侧卧防窒息,记录发作时间,>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送医;

- 慢性病患儿(如心脏病、免疫缺陷)发热需早期就医;

- 疫苗接种后发热>48小时或体温>39℃需排查其他感染。

6. 避免误区

- 不推荐捂汗、刮痧、退热贴(仅局部降温);

- 不滥用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

- 发热期间饮食宜清淡,无需盲目忌口,但避免高糖食物。

7. 预防与监测

定期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发热期间每2-4小时复测体温,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供医生参考。若退热后仍精神差或出现新症状,需重新评估病情。

发烧是免疫应答的正常现象,但需警惕严重疾病的信号。家长应保持冷静,结合孩子个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医疗介入。

标签: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