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其风雅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早期扇子以实用为主,材质多为鸟羽或竹编,汉代文献《西京杂记》记载赵飞燕获赠"云母扇"、"孔雀扇",彰显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至魏晋南北朝,文人雅士将扇面作为艺术载体,王羲之书扇助老妪的典故成为美谈。
唐宋时期迎来扇文化的鼎盛。唐代绢帛扇面上出现金箔贴花、刺绣等工艺,张萱《捣练图》中可见贵族女性执团扇的优雅形象。宋代折扇自日本传入后迅速本土化,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常在扇面题诗作画,《梦溪笔谈》记载"旋风扇"已具备机械装置。明代"吴门画派"开创书画扇面新境界,仇英《竹院品古图》细致描绘了文人执扇清谈的场景。
清代宫廷对扇艺的推崇达到极致。康熙年间成立造办处专司御用扇制作,象牙镂雕、缂丝贴金等工艺登峰造极。民间则形成地域特色:苏州檀香扇、杭州王星记黑纸扇、广东葵扇各具匠心。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中国工艺扇引发西方收藏热潮。
扇文化演变中衍生出丰富内涵:道教以扇喻"八卦",戏曲中诸葛亮羽扇象征智慧,闺阁诗文中却扇题材暗喻婚嫁。当代非遗保护使传统制扇技艺得以延续,王星记的"拉花"技艺、金陵折扇的"水磨玉骨"仍是重要文化遗产。文人扇面特有的"扇面比例"构图法则,至今影响着中国书画的审美范式。
制扇工艺涉及108道工序,如宣纸扇面的"云母笺"需经26次胶矾处理。明代《长物志》专门论述"扇坠"搭配之道,认为"伽南香"最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缂丝花鸟图折扇》,仅扇骨就运用了镂雕、浮雕、镶嵌三种技法,体现"燕京八绝"之精妙。中国扇文化融合匠艺、文学与哲学,堪称东方生活美学的微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