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瓦当纹样的演变史》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构件,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其纹样演变贯穿先秦至明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信仰、审美趣味与工艺水平的发展轨迹。
1. 先秦时期:朴素几何纹的起源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瓦当初现于宫室建筑。早期多为素面半圆形,后逐步出现绳纹、重环纹、云雷纹等几何图案。陕西岐山周原遗址出土的绳纹瓦当,以拍印技法形成古朴肌理,体现早期陶器装饰的影响。战国时期,诸侯国瓦当风格分化:燕国流行饕餮纹瓦当,狞厉神秘;齐国常见树木双兽纹,写实生动。
2.秦汉时期:文字与神兽的鼎盛
秦汉瓦当达到艺术高峰,形制发展为圆形为主。秦代流行夔纹、葵纹等对称图案,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四神"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已显现方位崇拜。汉代文字瓦当空前繁荣,内容涵盖宫苑名称(如"长乐未央")、吉语(如"千秋万岁")、纪年等,篆隶字体浑厚磅礴。同时,四神、鹿纹、蟾蜍等祥瑞题材盛行,反映谶纬思想与升仙观念。
3.魏晋南北朝:佛教元素与异域风情
随着佛教东传,莲花纹、忍冬纹成为主流。北魏平城遗址出土的复瓣莲花瓦当,中心带莲房,体现"净土"意象。还有具有异域特色的卷草纹、狮子纹受到西域文化影响。南北地域差异明显:南朝盛行瘦削清秀的莲花纹,北朝多见饱满厚重的兽面纹。
4.隋唐时期:宝相花与多元融合
唐代瓦当纹样富丽堂皇,宝相花(抽象化团花)最具代表性,融莲花、牡丹等元素于一体,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琉璃瓦当可见其繁复层级。联珠纹、葡萄纹等中亚粟特风格纹样出现,并与传统云纹结合。晚唐开始出现兽面纹瓦当,为宋代此类纹样普及奠定基础。
5.宋元明清:规制化与民俗化
宋代《营造法式》对瓦当纹样作出等级规定,官府建筑多用兽面纹,民间流行花卉纹。元代龙纹瓦当凸显蒙古族权力符号,五爪龙仅限于皇室。明清时期,琉璃瓦当技术成熟,紫禁城太和殿的龙纹瓦当采用沥粉贴金工艺;地方建筑则多见福寿字纹、梅兰竹菊等民俗题材,纹样趋向程式化。
延伸知识:
瓦当制法历经范模压印、刻划到琉璃烧制的技术进步,汉代"分范合铸"工艺可实现复杂构图。
日本奈良时期的莲花纹瓦当直接受唐代影响,朝鲜半岛高句丽瓦当常见"八瓣莲花"变体。
瓦当文字对书法史研究有重要价值,如汉代"惟汉三年大并天下"瓦当反映了隶变过程。
现古中,瓦当纹样成为判断遗址年代与文化属性的重要标型器。
瓦当纹样的演变犹如一部缩微的古代艺术史,其从祭祀载体到装饰元素的转化,深刻展现了中华文明对自然崇拜、权力象征与生活美学的理解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