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这些神兽统称为“脊兽”或“蹲兽”,主要位于屋顶正脊、垂脊或戗脊的端部,常见于宫殿、庙宇等高级别建筑。以下从分类、象征、工艺等方面展开说明:
1. 正脊神兽体系
鸱吻(螭吻):用于正脊两端,龙首鱼尾造型,传说是龙之九子之一,属水性神兽,象征防火镇宅。早期为鸱鸟形象(如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明清时期演变为张口吞脊的龙形。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其制作需“鳞甲分明,尾部上卷”。
宝顶:多见于攒尖屋顶,如天坛祈年殿的鎏金宝顶,兼具固定脊木与彰显等级的作用。
2. 戗脊蹲兽序列
明清官式建筑形成严格规制,以故宫太和殿为例,采用最高等级的“一龙十兽”组合:
领队仙人骑凤:置于最前端,传为齐闵王化身,寓意逢凶化吉。
蹲兽排列(顺序固定):龙(天子象征)、凤(祥瑞)、狮子(威严)、天马(忠勇)、海马(通海)、狻猊(护法)、狎鱼(镇火)、獬豸(公正)、斗牛(除祸)、行什(雷神)。清代《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其数量与建筑等级挂钩,一般奇数排列,王府用7-9尊,民居禁用。
3. 地域性变体
闽粤地区:流行“双龙戏珠”陶塑脊饰,结合灰塑工艺,如陈家祠屋面。
晋陕地区:常见“脊刹”装饰,中央设琉璃楼阁或宝塔,两侧配狮驮瓶(“背瓶”谐音“太平”)。
4. 功能与工艺
结构上,神兽实际是瓦钉的装饰性覆盖物,防止雨水侵蚀木栓。
材质早期多为陶土(汉代画像砖可见雏形),唐宋后发展出琉璃工艺,明清官式建筑普遍采用黄绿琉璃构件,需经塑坯、施釉、窑烧等多道工序。
5. 文化内涵
五行思想:鸱吻属水克火,与屋顶的防火需求对应。
礼制体现:北宋《营造法式》将脊兽尺寸与建筑开间挂钩,清代更以数量区分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