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事件(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导致非鸟恐龙全部消失,但部分动物类群成功幸存并延续至今。幸存者主要包括以下类群:
1. 鸟类
现代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后代,属于手盗龙类演化支。部分会飞翔的小型鸟类(如今鸟型类)凭借体积小、杂食性、栖息地灵活等优势躲过灾难。早期鸟类如_维加鸟_(Vegavis)的化石证据表明它们在灭绝事件前后已存在。
2. 哺乳动物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小型夜行性动物,体型小(如早期啮齿类、食虫类)、代谢率高,依赖洞穴或水生环境躲避火灾和寒冷。后兽亚纲(如负鼠祖先)和真兽亚纲(如始祖兽)在事件后快速辐射演化。
3. 爬行动物
- 鳄形超目:现代鳄、短吻鳄的祖先依靠半水生生活模式,通过潜入水体温渡环境剧变。
- 龟鳖类:甲壳提供保护,代谢率低且耐饥渴(如古鳖类)。
- 有鳞目:蜥蜴、蛇的祖先可能躲藏于地下或腐烂植被中。
- 喙头目:仅存物种楔齿蜥(新西兰)的远亲存活至古近纪。
4. 两栖动物
蛙类、蝾螈等因水陆两栖习性和休眠能力,在环境波动中存活。如_蛙形目_化石显示其形态在白垩纪晚期已接近现代种。
5. 鱼类
大部分硬骨鱼类(如辐鳍鱼)未受严重影响,软骨鱼类(鲨鱼、鳐鱼)因海洋食物链基础未被完全破坏而延续。
6. 无脊椎动物
- 昆虫:快速繁殖和休眠卵的特性使其恢复迅速。
- 软体动物:淡水双壳类和部分腹足类(如螺)化石记录连续。
- 甲壳类:部分等足目和十足目(早期螃蟹)幸存。
补充知识:
幸存者共性包括体型小、食性广(腐食/杂食)、环境适应力强。大型陆生动物(除鳄类)几乎全灭。
事件后经历"间隙期"(约数万年),蕨类植物快速覆盖地表,为幸存哺乳动物提供食物基础。
部分海洋爬行动物(如沧龙)灭绝,但浅海生物(海龟、部分鲨鱼)因深海避难所而存活。
幸存类群在古近纪快速演化,填补恐龙留下的生态位,尤其是哺乳动物最终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