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买卖合同中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涉及法律、财务和实际操作层面,建议结合《民法典》及地方政策审慎处理:
1. 主体资格审查
- 卖方需提供房产证原件,确认产权清晰无争议,共有人需全部签字同意。
- 买方若贷款购房,需提前核验征信及银行放贷条件,避免因资质问题导致违约。
2. 房屋状况条款
- 明确房屋物理状态(如面积、装修、设施)、权利状态(抵押、查封、租赁)及瑕疵披露义务。面积误差超过3%可依法主张差价补偿。
- 附随设施(车位、家具)需在合同中列明归属,避免交房争议。
3. 价款与支付方式
- 总价、首付、尾款比例及支付节点(如签合同、过户、交房)需逐条细化,大额资金建议通过银行监管账户交割。
- 贷款失败的补救方案(如转为全款或解除合同)应明确写入条款。
4. 税费与费用分担
- 契税、增值税、个税、中介费等由哪方承担需具体约定,部分地区政策差异较大(如满五唯一可减免个税)。
5. 过户与交割流程
- 限定过户时间(一般签约后30日内),逾期需设定违约金标准。
- 交房前需结清物业费、水电燃气欠款,建议预留尾款作为保证金。
6. 违约与解除条款
- 明确违约情形(如单方拒售、拖延付款)及惩罚性赔偿(通常为总价20%以内)。
- 不可抗力条款需引用《民法典》第590条,界定免责范围。
7. 特殊情形处理
- 学区房需核查学区名额是否占用,并书面承诺。
- 法院拍卖房需查明原业主户籍迁移等遗留问题。
8. 补充协议效力
- 口头承诺应转为书面附件(如"带租约出售"需附租赁合同),与主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9. 争议解决机制
- 约定诉讼或仲裁管辖地,建议选择房产所在地法院以降低执行难度。
签订前应聘请专业律师审阅条款,尤其需核对当地限购政策、遗产房继承手续等潜在风险点。中介提供的格式合同往往对违约责任约定不足,需重点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