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画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之一,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以其保存完整、工艺精湛、内容神秘而闻名。其主体为T形帛画(非衣),覆盖于辛追夫人内棺上,展现了汉代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与宗教信仰。以下从艺术、文化与 symbolism 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1. 构图与分层宇宙观
T形帛画纵向分为天界、人间、冥界三部分:
天界:顶部绘日(金乌)、月(蟾蜍、玉兔)、烛龙等神话元素,象征永恒;天门有司阍神兽与天帝使者,体现“升天”主题。
人间:中部为墓主人(辛追)拄杖而行,侍从拱卫,下方设祭祀场景,反映“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冥界:底部为地祇托举大地,盘绕的鳌鱼象征黄泉,可能与“禺强”神话相关。
2. 工艺技术的突破
帛画以生绢为底,矿物颜料(朱砂、青金石等)绘制,采用平涂与勾线结合技法。其色彩历经2000余年仍鲜亮,得益于墓室密封形成的恒温恒湿环境,以及汉代“漆棺-木椁-白膏泥”的多重防腐体系。
3. 楚文化遗风与汉代新变
帛画中的龙纹、凤鸟等元素承袭楚地巫觋传统,如《楚辞·招魂》中的“魂兮归来”。而“T形”结构则可能融合了汉代新兴的“太一信仰”,与河北满城汉墓铜壶的“三界”装饰异曲同工。
4. 生死哲学的具象化
帛画并非单纯装饰,而是导引灵魂的“铭旌”。《礼记·丧服大记》载“铭,明旌也”,其功能类似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但马王堆帛画更系统化,通过图像叙事完成“魂气归天,形魄归地”的仪式逻辑。
5. 神话体系的杂糅特征
天界中同时出现伏羲、女娲(蛇身人首)、十日等多元神话符号,反映汉代对先秦神话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帛画未出现西王母形象,暗示西汉早期其信仰尚未占据主流。
补充知识点: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帛书,载有29幅彗星图,证实汉代天文学与巫术的紧密关联。
帛画中的“鱼妇”形象(冥界部分)可能与《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颛顼死即复苏”传说有关。
这些帛画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研究汉代思想史的“地下图书馆”,其多层意象揭示了早期中国对生命终结与彼岸世界的诗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