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中国文化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文化条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过去20年中越来越深入人心。它的提出不仅唤起了全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为我国这样的古老文明国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呈现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活动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等。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文化精神,是构成这个民族或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撑。就中国而言,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实属世界瞩目。
首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活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从京剧这种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武术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到窑火烧制的青花瓷以及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各种富有特色的技艺和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深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国自古即有"礼仪之邦"之称,各种民俗节庆、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等,都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大年三十的家庭团圆,清明节祭拜先人,中秋赏月赏月饼,无不反映了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内核。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撑。
再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特色。譬如,蒙古族的长调歌、藏族的锅庄舞、壮族的三月三等,无不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存,也呈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并蓄、互鉴共荣的文化特质。
可以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既包含了灿烂的物质文明成就,也涵盖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成就,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永续传承和内在生命力。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点。保护传承好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关乎中国文化的根脉延续,也关乎民族精神的坚定传承,更是增强民族认同、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抓手。我们应该珍惜和发展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璀璨之光照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