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各时期风格、技法和理论均有显著特点: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绘画雏形多见于彩陶纹饰、青铜器图案及战国帛画,如湖南长沙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线条简练,象征性强,反映原始宗教与巫术文化。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以壁画、漆画、画像石/砖为主,题材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西王母)。汉代绘画强调动态表现,如长沙马王堆帛画,构图分层表现天、地、冥三界,体现“事死如事生”观念。
3.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绘画脱离工艺装饰,成为独立艺术门类。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开创长卷叙事形式。佛教艺术兴盛,敦煌莫高窟壁画(如“飞天”)融合印度犍陀罗风格。谢赫《画品》提出“六”,奠定中国画批评体系。
4.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人物画达到高峰,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描技法影响深远。山水画开始分宗立派,展子虔《游春图》为早期青绿山水代表作,王维倡导水墨渲染,预示文人画兴起。
5. 五代两宋(907年—1279年)
山水画鼎盛,形成北方雄浑(荆浩、关仝)与南方秀润(董源、巨然)两大体系。北宋郭熙《早春图》体现“三远法”,南宋马远、夏圭创“边角构图”。花鸟画分“黄家富贵”(黄筌)与“徐熙野逸”。宋徽宗赵佶推动院体画精工细丽风格,《清明上河图》展现社会风俗画高峰。
6. 元代(1271年—1368年)
文人画成为主流,赵孟頫提倡“书画同源”,倪瓒、黄公望等“元四家”以简淡笔墨抒写胸中逸气,《富春山居图》标志山水画从写实转向写意。
7.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明代浙派(戴进)、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承袭宋元。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影响后世流派划分。清代“四僧”(如八大山人)以怪异风格表达遗民情绪,扬州八怪革新花鸟画。宫廷画家郎世宁融合西洋透视法,传统绘画与外来技法碰撞。
补充知识:
材料演变:从绢本、壁画到宣纸普及,促成水墨晕染效果。
理论积淀:除“六法”外,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第一部绘画通史。
地域特色:南宋后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文人画与民间绘画(如年画)并行发展。
古代中国绘画的嬗变始终围绕“形神关系”“师古与创新”展开,并受哲学思想(儒释道)、社会变迁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