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其思想内核如“阴阳辩证”“天人合一”“象数思维”等深刻影响了亚洲艺术的审美范式、创作逻辑与文化表达。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具体分析:
一、哲学观对艺术思维的渗透
1. 阴阳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
《周易》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促使亚洲艺术形成虚实相生、刚柔并济的表现手法。中国水墨画通过留白与墨色的对比(如马远《寒江独钓图》),日本庭园的枯山水以砂石喻水、以静止喻流动,朝鲜青瓷的素雅与釉色变化,均体现阴阳共生的美学追求。
2. 象数逻辑与符号象征体系
八卦符号的抽象性启发了艺术中的隐喻传统。韩国传统纹样中的太极纹、日本家纹设计多以几何变形传递吉凶寓意;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的方位布局严格遵循八卦方位学,园林造景(如苏州拙政园)通过假山、水体构造“天地人”三才格局。
二、宇宙观对艺术形式的塑造
1. 循环变易的时空表达
《周易》“周流六虚”的思想反映在东亚艺术的叙事结构中。日本绘卷物(如《源氏物语绘卷》)采用连续时空的画面分割,中国长卷山水(如《千里江山图》)通过散点透视呈现“移步换景”的宇宙视野,朝鲜王朝屏风画常以四季时序暗示生命循环。
2. 五行色彩理论的实践
青、赤、黄、白、黑的五行配色体系贯穿亚洲艺术。中国唐代壁画(如敦煌莫高窟)、日本平安时代“六彩”绘卷、泰国寺庙装饰的琉璃镶嵌,均严格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色彩配伍原则。
三、观对艺术功能的界定
1. “观物取象”的教化传统
《周易·系辞》提出“立象以尽意”,东亚艺术普遍重视道德隐喻。明代宫廷绘画《瑞应图》以祥瑞图像喻示君德,越南阮朝漆器上的龟鹤纹样象征长寿忠贞,日本浮世绘中的“见立绘”常借用周易卦象暗喻世情。
2. “感通天地”的仪式性艺术
韩国宗庙祭礼乐舞的八佾队列暗合八卦方位,中国楚地漆器上的云纹雷纹承载沟通人神的巫觋思维,马来西亚蜡染布(Batik)中的螺旋纹样源于对《周易》“曲成万物”思想的在地化解读。
四、现代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以来,亚洲艺术家对《周易》进行解构性运用。蔡国强的爆破创作《易经系列》诠释“变易”哲学,日本具体派艺术家白发一雄以“太极图”为基础发展行为艺术,韩国单色画(Dansaekhwa)运动通过单一色彩的深浅变化实践“简易”之道。
需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存在地域性差异:中国艺术更侧重义理阐释,日本倾向形式提炼,朝鲜半岛注重实用结合。但本质上都体现了《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艺术功能观,其思维模式至今仍是亚洲艺术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