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曲形式,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它以兽皮或纸板雕刻人物,借助灯光投白色幕布上表演,结合说唱、音乐和傀儡操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起源与发展
1. 汉代起源说:传说汉武帝因思念李夫人,方士以光影仿其形貌,被视为皮影雏形。《汉书》记载的“灯影戏”可能是早期形态。
2. 唐代定型:佛教盛行时期,"俗讲"僧人用纸人配光影演说佛经故事,促进叙事与光影结合。《明皇杂录》载唐玄宗宫廷曾设影戏娱宾。
3. 宋代商业化:汴京(今开封)出现专业影戏班子,《东京梦华录》记载"弄影戏"者以素纸雕簇,后改用更耐用的牛皮。
核心地方特色
1. 陕西华县皮影
选用上等秦川牛皮,雕刻讲究"推皮走刀"技法,花纹细如发丝。
唱腔以老腔、碗碗腔为主,传统剧目多演《封神演义》等历史传奇。
2. 河北唐山皮影
驴皮制作,影人高约30厘米,造型夸张的"掐脖鹰钩鼻"为标志。
独创"掐嗓唱法",一人同时模仿生旦净末丑多角色。
3. 浙江海宁皮影
保留南宋遗风,影人侧脸正身,服饰花纹精细繁复。
曲调融入海盐腔,乐器使用独特的"皮琴"(类似板胡)。
4. 四川灯影戏
分"川北"与"成都"两派,前者重武戏,后者长文戏。
采用"隐身术"技法,艺人可瞬间变换影人造型。
工艺与表演特色
制作需经选皮、制皮、画稿、雕镂、敷彩、熨平、订缀等八道工序,明末清初形成专业作坊。
传统影箱需备"头茬"(头部)400余个,"桩子"(身体)80余套以适应不同剧目。
北方多用窗纸作幕,南方习用白布;现代发展为三层幕布增强立体感。
文化意义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当代传承面临挑战,但数字光影技术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如《影戏迷宫》等新媒体展览尝试跨界创新。目前全国现存流派约20余种,国家级传承人不足50位,保护工作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