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首页 >> 文化艺术 >> 知识详情

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寓意

2025-06-07

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统称为"屋脊走兽"或"吻兽",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构件,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寓意。这些神兽的排列、数量与形态严格遵循礼制,其核心寓意可分为以下几类:

古建筑屋顶上的神兽寓意

1. 镇火防灾

- 正脊两端的鸱吻(螭吻)造型为龙首鱼尾,传说为海中避火神兽。《唐会要》记载鸱尾"能吐浪降雨",其张口吞脊的意象象征阻断火源。明代后鸱吻逐渐龙形化,衍生出"龙生九子"传说,其中螭吻"好望好吞"的特性被赋予镇宅功能。

- 垂脊末端的垂兽多为獬豸、狻猊等瑞兽,獬豸独角善辨是非,寓意公正;狻猊形似狮子,《尔雅》注其"食虎豹",象征威慑力。

2. 彰显等级

- 走兽数量体现建筑规格:清代规定太和殿用十走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亲王殿七尊,民宅禁用仙人骑凤。唯孔庙可破例使用皇室规格,体现"礼乐秩序"。

- 走兽序列暗藏数字哲学:单数属阳,最高用九(阳数之极),太和殿加行什成十为特例。宋代《营造法式》规定"嫔伽(仙人)一、蹲兽一至八"。

3. 天文象征

- 仙人引领的走兽队列被解读为"二十八宿"的简化表达。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十走兽对应角、亢、氐、房等星宿,与《史记·天官书》"苍龙"星象呼应。

- 屋脊构成"天穹"意象:正脊喻银河,垂脊如四维,戗脊类八方,与《周礼》"四阿重屋"的宇宙观吻合。

4. 实用功能

- 琉璃走兽实际是瓦钉的装饰性保护套,防止铁钉锈蚀。宋代以前多用陶制,明清渐用琉璃防水。

- 戗兽下方的"套兽"固定角梁,防止木材朽坏,《梓人遗制》记载其"护檐翼角"作用。

5. 文化融合痕迹

- 北魏时期出现胡人形象的"丁兰刻母"构件,反映佛教传入影响。

- 闽南建筑多用鲤鱼吻脊,隐含"鲤鱼跃龙门"的科举文化;岭南地区常见鳌鱼造型,与"独占鳌头"典故相关。

这些神兽体系肇始于周代铜器纹样,汉代陶屋已见雏形,唐代形成制度,至明清高度程式化。其材质演变(陶→琉璃)、形态流变(鸱尾→鸱吻→龙吻)及地域差异(北方威猛/南方灵动),实为一部浓缩的建筑艺术史。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实例是唐代佛光寺东大殿鸥尾,而曲阜孔庙的明代十兽影壁则展现了礼制建筑的特殊待遇。

标签: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