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首页 >> 文化艺术 >> 知识详情

从"非遗"到"活态遗产"的守护之路

2024-05-25

从"非遗"到"活态遗产"的守护之路

从

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如今各国都纷纷制定相关法规并设立保护机构,这个领域的保护理念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

最初,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一种需要拯救的濒危资源。人们关注的重点放在对传统技艺、习俗、表演等的抢救性保护,试图将其固定下来,防止其消失。但随着对这一领域的认知不断深化,我们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将其冻结保存,而在于让它们"活"起来,成为当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理念正在从"非遗"向"活态遗产"转变。我们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促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让其与当代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这不仅要保护遗产本身,更要关注传承人的地位和权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的传承。

这种转变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首先是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过度保护可能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生机,但放任发展又可能造成其失真或消失。关键在于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保持其本真性,又能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其次是如何实现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往往是特定的社区和群体,只有充分尊重和调动他们的主体性,才能确保保护工作取得成效。这需要政府、专家学者与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并推动实施。

再次是如何处理商业化与保护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向商业化发展,这既能为传承人创造收益,又可能导致其失去原真性。因此需要明确商业化的边界,鼓励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本真的同时,也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从"非遗"到"活态遗产"的转变,体现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化。它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抢救性保护,真正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的本质特征。只有让它们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代传承。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崭新篇章。

标签:活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