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与技艺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普及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信仰、思想和文化。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以“天人合一”、“精神超越”、“形神兼备”等为主要特征,其技艺则以“材料选用”,“结构布局”,“施工技术”等为支撑。
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注重天人合一,强调建筑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从孔子提倡的“天人合一”,到道教的“古今同体”,道出了古代建筑审美的核心,即建筑艺术应该是与自然和宇宙相融合的艺术。在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建筑师们始终以自然与环境为出发点,尽力保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一致。例如大量的园林建筑,恰恰是取其旷达闲适、洁净淡泊的天然之趣,使其环境、氛围、姿态和意境与自然相连的完满体现。此外,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还注重到精神超越,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表现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理念超越现实,与人的精神和思想相结合。
在技艺方面,古代建筑艺术以材料、结构、施工技术为支撑。在材料选用方面,古代建筑艺术注重质地、纹理和美感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如砖、石、木、泥等不同材料的使用。其中,木结构建筑是古代建筑艺术中的一大亮点,因为在木材的选择、加工的原则上有“千里松、百年杂木、五年竹”之说,因此构件的稳定性、寿命等得到了保证。在结构布局方面,古代建筑艺术中常用的技术包括榫卯结构、重边梁、抬梁顶、悬山顶等。这些技术让建筑结构更为牢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安全和舒适的需求。另外,古代建筑艺术的施工技术也十分精湛。比如在太和殿的建造中,使用了灵活的支撑和夹挑技术,让檐口悬挑在空中,达到了轻盈而华美的效果。
总之,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与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富于创造力和智慧的一面,同时也为当今建筑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