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最早出自于中国基本历史文献《左传》。《左传》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史书,记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在《左传·哀公四年》一篇中,有一句话写道:“及鲁公薨,公子纠立,晋人立之。鲁人曰:‘不如求诸侯而立,何故于晋?’公弗听。于是,鲁人宗子姑,公子纠曰:‘姑章为国人之政,无废弗我,请为州于晋焉。’姑章闻之,曰:‘鲁人始予之,将将矣。今废之也,又自以为美也,且原之。’民闻二子之议,曰:‘若苇得而废之,鲁孰能宗我?我与其后也。’鲁人听二子而废公子纠,曰:‘若苇是立新君,人欲若何?’鲁人曰:‘不若立纣子,而以五子之重,以为州于晋焉。’姑章闻之,曰:‘不可。’鲁人曰:‘何也?’姑章曰:‘纣之子其若故乎?’鲁人曰:‘且纣之社稷不废,何可?若不利其民而利其君,不信也;立纣之子,虽若利其君而利其民,亦不信也。不如祀公子纠而立之,二国之礼也。’于是公子纠立,是为僖公。于是起邑曰中国。”这一段文字中,出现了“中国”二字,意味着当时已经有了称呼“中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