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识首页 >> 文化艺术 >> 知识详情

金匮要略(卷上中下·张仲景著述·王叔和整理·1806刊)第二部分

2023-11-02

第一章 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卷上中下·张仲景著述·王叔和整理·1806刊)第二部分

【内经】 心主血脉,其气亦从人主来者也。脉证,别阴阳而察内外也,别虚实而知经脉也。三部奏:其一察虚实,必先去邪;其二别虚实,务在调治;其三审因果,随证取脉。夫欲调脉者,先诊五脉浮虚、弦脉、涩脉、钩脉、迟脉。夫言静者,裏虚也;言动者,其脉实也。以脉实治虚,以脉虚治实;审脉浮实,虚中病也;审脉沉濇,病在外也。滑脉为寒,大而滑者实也;小而滑者虚也。此阳明之脉也,大滑为寒病,小滑为风病。浑沌摇摇,名曰虚,不收经者,有府病也。黄疸脉五种,一曰小而浮滑者,欲痿病也,二曰大而滑者,胆汁病也,三曰小而钩者,便欲积聚者,此坏真气也,四曰大而沉者,骨节强而不移者,五曰小而沉者,真寒者也。尔有疾时食郁米饭,阳明脉脉苦;又食息肉煠薑,少阳苦钩脉;食鱼鳖鸡鴂,厥阴脉钩而藏,此少阴脉也。食豚豕羊鵠鷏,太阳脉软敷滑;食虎豹彘肉魚獸,脾脉即反硬也。

然后察其迎谐,阴阳所感,表裏所指,中有索而動者,其病也。善治者必因手掌取脉,不可但云微而去之。所察至机者钩其气,以察其阴阳一处;切之尽察末机,莫察初机;坚而浮则脉满也;浮而大则气胀也;尽察其阴阳迎谐、阴阳所感、表裏所指,中有索而动者,之病也。察其脉大急者,小,名曰脉涩;大小皆急者,外邪入分也;小大皆涩者,内邪发泄也。君子之治脉也,色取于面,形取于四体,人神藏焉䂆,是故外右表左,外左表右,表病外发,裏病裏彰。病家左之则右,右之则左;以背为立脉,以腹为俯仰之脉,上部相连于背,故夜则左之则夜病,日则右之则日病。

【按语】张仲景发于王叔和刺探脉证,向来以脉证论治为法。此章提纲挈领,核心词语互运缤连,深入浅出,留后世以前瞻之凭。

首借“三部奏”之语说明了要治脉证,首先取因,其次鉴其虚实,最后揣其因果。方随证取脉者,指治疗医生力求从证取脉,不偏不倚地把握证候。又提到欲取脉必详诊五脉表象。浮、实、弦、涩、钩是五脉的表象。实为逢皆有气,浮为逢皆无气;实重者为实满,浮重者为气胀。浮实者不能切,涩和钩即是虚证的标志。

提到静者裏虚也,动者实也。静动的脉象反映虚实的情况。阳明“滑脉”分寸虚实,大滑表寒病,小滑表风病。浑沌摇摇是脉道不通的表现,属津液未布之病,即寒为府病。“黄疸”脉五种,据述一、二,三、四均按照状脉大小、浮辛、涩钩的不同有关之大致区别,第五种小而沉者是真寒者的脉象。

接着谈到饮食的作用。静者老病,见食郁米饭即令阳明脉辛苦。见半身未稽于下则少阳脉令钩。见食鱼鳖鸡养、牛肉煠薑少阴脉则钩而藏。治邪从治本的角度而言饮食是不容疏忽的一个环节。条末把“食豚豕、羊习鹅駟”是健和者,如食虎豹彘肉,鱼肉,给基本上是实病的证象。

再次讲治脉证以察其阴阳迎谐、阴阳***、表裏所指以为砭证切病的有关之参考。运用的方法是掌握其脉以察末机。如坚而浮所以为满,浮而大则为浮胀。在古代运用治证切病的方法有脉相思想思忖之义,所以把切察此为中有索而动的病之脉象。论述的脉象的运用为后世循脉行证、循脉治病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讨论治病的有关原则。君子治脉之法是观其面色、体形形体脉象并详察其精神。后面指出了左右之间区别的方法,以及如何查脉的方法。如指出通过正脉治左病会疗到右,治右能疗到左。并后述探索脉疾的方式:以背为立脉,以腹为俯仰之脉。这是探索脉数圭内因外感的道路。